走进厦门特区(三)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10-20 】 【选择字号:

走进厦门特区(三)

临夏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厦门市委编办主任助理(挂职)

周学玉

20151019

 

三、增创新优势,发展更上一层楼

199110月,江泽民同志出席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厦门特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往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进新的历史阶段。

19946月,江泽民同志再次莅临厦门视察,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强调经济特区要努力“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江泽民同志的亲切关怀,进一步推动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厦门经济特区以此为契机,争创体制改革、产业调整、对外开放、对台交流、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新优势。积极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和其他各种困难的挑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市场资源配置,推进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建设更上一层楼,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成就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一)深化改革掀波澜

厦门依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要求,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完善多种所有制结构,推进财税、外贸、外汇、投资等要素市场配套改革。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股份制改革涌新潮。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厦门经济特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先后制定了有关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许多企业焕发了活力。19926月,厦门首批股票公开发行,10多万人争购股票认购申请表。19926月,厦门市推出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厦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国贸泰达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海洋渔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龙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6月,投资大陆的首家台商独资企业完成股份制改制灿坤B股在深圳上市。19944月,厦门市召开股份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经验交流会。20037月,黄则和花生汤点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

——国企改革再深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厦门市国有企业改革始终与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走在全国的先进行列。19927月,厦门纺织厂、厦门化纤厂、厦门绳网厂作为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模式的改革试点单位,共同组建厦门华纶纺织有限公司。19936月,厦门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成立,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改为股份有限公司。199711月,世界规模最大的的钨冶炼厂之一的厦门钨品厂改制为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6月,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沿海港口对原有政企合一的港务局体制进行政企分设改革的首次尝试。19987月,厦门市政府批准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国有资产经营一体化试点。200412月,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环境保护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以4.6亿元竞得厦门水务集团部分资产,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有资产转让,也是厦门市公用行业规模最大的的招商引资项目。

——流通体制市场化。1993年元旦,厦门市取消粮油定购任务,全面放开粮油购销价格,所有粮票一律停止使用。19932月,厦门改革商品粮供给体制实施方案出台,撤销商业局,恢复供销社经济实体的性质,组建商业、粮食、供销集团公司。

——构建人才大市场。为完善人才交流和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逐步建立了设施较为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市人才交流中心和市劳动服务中心,成为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城市。首次重奖突出贡献科学人员。

——口岸改革促腾飞。厦门特区强化通关服务,简化旅客通关手续,加强口岸监管,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社保体系勇创新。1993年,厦门市政府设立社会保障工作小组,并成立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中心,第二年出台了厦门市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个暂行规定,全面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对外开放促发展

厦门经济特区继续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保税区建设,促使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通过举办“9·8”投资贸易洽谈会,搭建起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双向投资功能的重要平台。

 1987年,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启示下,各方决策者带着前瞻性的创意,设计了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洽谈会。96日上午,由厦(门)、漳(州)、泉()、龙岩四个地区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这就是今天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最早发端。

198898,贸洽会升格为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从此拉开了十几年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等权威的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协办的国际投资博览会的序幕。

从这一天开始,“9·8”洽谈会的成员单位不断增加,洽谈主题不断明晰,展会内容不断创新。1991年,福建省贸洽会升格为口岸贸洽会。1997年又升格为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

9·8”这把开启中国乃至全球投资大门的“金钥匙”终于在国际投资促进活动舞台上闪耀金光。

——建立保税市场。厦门象屿保税区充分发挥保税区的独特功能和特殊政策优势,具备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库等功能,已成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桥头堡和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交汇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灵活的经济区域之一。

——加强区域合作。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仅在引进外资方面开拓先行,而且在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也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为东南沿海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厦门、泉州、漳州、龙岩、三明五市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位置,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闽西南密切联系的经济合作体。五市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的协作原则,重点在十个方面进行合作:推进高层共识共作,促进紧密型实质性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构筑交通便捷的经济圈;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引导产业聚集;推进山海协作,共创多赢共进格局;推进城市联盟,形成闽西南都市链;推进统一市场建设,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旅游合作,营造闽西南无障碍旅游经济合作区;推进科教文卫合作,携手发展区域社会公共事业;推进资源环境合作,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交通、旅游、产业、环保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9·8中国贸易投资洽谈会的举办是全球投资促进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十余年的风雨兼程,投洽会铸造了一把世界瞩目的金钥匙,已发展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和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它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历程,架起了一座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桥梁。

时任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的素帕猜谈到: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投洽会硕果累累,特别是近几届参会海外客商的不断攀升,使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客商能在这个平台上共享商机。这个投洽会办得非常高效圆满,联合国贸发会议作为投洽会的协办单位,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一国际盛会,为中国全面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产业升级创优势

厦门经济特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发展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企业为导向,大力引进大中型高技术含量工业项目,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优势产品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三个产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居于全国前列。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90年代以来,厦门特区实施科技兴市、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抓住国际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全球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机遇,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动了厦门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

——三大支柱产业地位突出。第二产业一直是厦门经济特区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变动调整。在行业结构上,厦门工业从特区初创时期自发形成的以轻工食品、电子、机械、化工、纺织、建材的行业结构,初步发展为以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为主的行业结构体系。

(四)城市建设展新容

厦门的城市建设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从海岛型向海湾性城市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新目标。

这一时期,厦门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能源、交通、通讯、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海港、空港、信息港重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先进的信息通讯网,构成了以厦门岛为中心,“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格局。

——加强空港建设,开辟通往世界的空中桥梁。19831022,第一架波音客机从鹭岛升腾,从此结束了厦门没有民用航空港的历史。20多年间,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历经多次扩容改造,建成跑道3400米、停机坪面积25万平方米、候机楼面积14万平方米的枢纽机场。2005年,厦航以厦门、福州、晋江、武夷山、杭州、南昌为航班始发的营运基地,经营至全国各个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等140多条国内国际航线,年旅客输送能力达1000万人次,货物吞吐能力25万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已成为全国十大繁荣机场,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枢纽机场。

——加强海港建设,打造东南沿海区域性黄金水道。目前已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东南沿海的区域性枢纽港口、对台航运的主要口岸。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福厦高速公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纵八横三环二十五联”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路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二纵”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福泉高速公路和泉厦高速公路组成,福厦高速公路起于福州长乐的营前,途经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至于厦门市的杏林互通。重点建设了北溪引水工程、环岛路、演武大桥、石鼓山立交桥、海沧大桥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加强旧城改造,先后完成了厦禾路、疏港路、筼筜湖、白鹭洲改造等。

(五)两岸交流添新花

江泽民同志在厦门经济特区10周年大会上指出:“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一水之隔,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厦门特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互相了解和往来,热忱欢迎台湾同胞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两岸经贸新进展。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的经贸、教育、文化、宗教、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全面推进,海沧、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不断发展壮大,举办“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积极拓展对台经贸合作渠道,开辟厦金海上直接往来、开通厦门航点两岸包机直航;开办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开启民众赴金门、澎湖旅游等,厦金航线和厦门航点已成为两岸往来最便捷、最热络的黄金通道,两岸交流互动呈现新局面。

1996年,首届海峡两岸商品博览会开幕;1997419日,厦门轮船公司盛达号货轮首次直航台湾高雄港;200112日,金门太武号首航厦门;20019月,厦门台商会馆落成; 20028月,大嶝岛货物直航金门;2003413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开幕。

——民间交往更频繁。别时容易见时难、亲人鹭岛喜相逢。1987年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38年的人为隔离被打破。自次,台湾省彰化县信众到翔安马巷池王宫进香,台湾同胞组团回乡祭拜妈祖、谒祖。 1995年中秋,两岸组织南音大会唱,举行海峡两岸少年儿童音乐舞蹈大联欢。2004127日,首批福建居民赴金门地区旅游;200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2005年第三届海峡两岸风筝节在厦举行。

(六)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19943月,私立厦门华夏大学举办首届开学仪式,这是厦门第一所民办全日制大学。199410月,集美大学正式成立。20034月,厦门理工学院(筹)正式揭牌,该学院是在鹭江大学基础上成立的以工科等应用科学为重点的本科院校。200411月,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行落成典礼没,这是继北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之后设立的第三所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教育学院、职工大学、电视大学完成三校合并,正式命名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199610月,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还先后建成了、市疾病预防中心、第一医院新楼、第二医院门诊大楼、厦门眼科医院、中山医院等。

(七)文明建设摘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先后摘取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一系列殊荣。

(待续)

州委编办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