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特区(二)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10-20 】 【选择字号:

走进厦门特区(二)

临夏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厦门市委编办主任助理(挂职)

周学玉

20151013

 

二、发展提速,主战场上奏凯歌

春风化雨,春潮涌动。1984279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了深圳、珠海特区之后,来到厦门经济特区,并亲笔题写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鹭江两岸一时春潮翻滚,沿海经济特区掀起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潮,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开始全面提速。1985年和1989年迎来了两次外商投资高潮。横向经济联合得到了发展,国有工业企业嫁接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特区人发挥“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艰辛而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历经十年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各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特区,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综合实力名列全国五50强第10位,进入全国投资环境40优先列。

(一)对外开放成格局

19845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部的经济,特别是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作出的重要部署。”中央批准厦门经济特区面积扩大到全岛,并赋予厦门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又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批准海沧、杏林为台商投资区,批准同安实行沿海经济开发区政策,从而形成了多层次、多梯度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985629,国务院《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

厦门经济特区区域范围,调整为厦门全岛和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应当建成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并加强同福建省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与技术协作;由厦门市政府直接管辖经济特区,并行使特区管理委员会职责;厦门机场作为试点下放给地方并按企业办法管理。

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组织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半编制完成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厦门市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应分两步走,其战略目标是:到1995年,建成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金融、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到2000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建立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城市功能较为齐全,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海港城市。

(二)新体制催生新成效

从建设经济特区开始,厦门以市场为导向,大胆实践、重点突破,在行政管理模式、计划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随后又在国有企业股份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实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改革行政管理模式。为了减少政府管理工业企业的层次和职能,1983年,厦门撤销8个工业局,将其改为行政性公司:厦门市机械冶金工业局改为厦门市市机械工业公司,轻工局改为轻工业公司,城市建设局改为公用事业管理局(增设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建筑工程管理局改为建筑工程总公司,化学工业局改为化学工业公司,物资局改为物资总公司,电子工业局改为电子工业公司,水产局改为水产总公司。1988226,为简化外资企业项目审批手续,由计委、经委、经贸委、建委、科委、农委、外资局等单位组成“六委一局”联合办公。

——推进国营企业改革。在全国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施国有企业税利分流改革,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450家国有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制改造,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实力和发展活力。1984429,决定对厦门卷烟厂、鼓浪屿食品厂、仪表厂、第二制药厂、中药厂、化肥厂、电子工业公司、圆珠笔厂、鱼肝油厂、新华玻璃厂和电池厂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先行单位,进行改革。

——尝试企业股份制改革。随着企业机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厦门又把改革的利剑直指最核心的企业产权改革领域,揭开了以股份制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改革浪潮。198611月厦门叉车总厂发行100万元内部职工股票,揭开了企业股份制改革序幕。

——深化财税及物价改革。探索财税制度改革。统一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所得税均为15%,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了条件。1988年对66家企业实行了“税利分流,税后还贷”试点,促进了国家管理经济职能和管理国有资产职能的分开。勇闯物价改革关。1985年,全市放开农副产品、水产品价格;1987年放开钢材、水泥、木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使全市8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由市场调节;1988年,放开彩电、烟、酒等部分消费工业品价格;1991年,放开日用品、粮油统销价格。逐步确立一套计划价与市场价相结合,以市场调节价为主的价格管理体系。

——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1988630,位于湖滨影剧院南侧及富山国际展览城东侧的两幅用地进行公开出让,这是厦门第一次公开竞投国有土地使用权,率先在全省敲响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钟声。

——探索金融体制改革。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和发展了多样性的金融机构,1985年,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国际银行;在全国率先允许三家外资银行(国际银行、华侨银行、集友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1987年,建立厦门外汇调剂中心;198829,全国首家金融同业公会——厦门市金融同业公会成立。

——完善外贸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公开、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原则,对传统外贸体制进行了改革。1987年国家经贸部先后批准厦门建发、国贸、中贸、信达、友利、中厦、外贸公司为部批地方外贸企业,给特区外贸更大的自主权。到1987年底,全市拥有进出口贸易企业200多家,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特区外贸新格局。实施了组建外贸集团,改革外汇分成办法,设立外贸报关行等一系列改革。

——下放东渡港、航空港管理权限。198712月,省政府将东渡港下放厦门管理。1988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机场下放给厦门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这是全国第一家交由地方管理的机场。

(三)城区开发迈快步

1986年,厦门市调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海港风景城市建设规划。厦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一个聘请外国专家编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推出鼓励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有偿使用、以地养城等创新举措,大规模开展交通、通讯、能源和工业区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区建设扩大到42.5平方公里。1985120,在全国率先引进使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万门程控电话机投入运行。厦门邮电大楼投入使用,机场新候机楼开工兴建,厦门火车站投入使用。东渡港一、二期工程建成使用,中国第一座海上公路桥——厦门大桥投入使用,集中改造了湖滨南路、湖滨北路、湖滨中路、湖里大道等,东渡变电站 、厦门管道煤气、高殿水厂、厦门污水处理厂、厦门市体育中心等投入使用,相继开展了筼筜西堤段、莲花小区、东渡住宅小区、湖滨东路与槟榔小区、嘉禾路莲坂区等改造。

(四)新举措带动开放潮

厦门经济特区凭借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经济开放格局,大力改善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推出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开拓现代会展平台,抓住台湾首次开放赴大陆探亲的有利时机,吸引了众多的台胞投资者,形成了以台为主、侨、台、外联动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加大开放探索力度。探索运用自由港某些政策,先后设立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和免税商店,试办外汇调剂市场,增强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创办火炬高新园区。1990年,国家科委和厦门市政府共同创办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06月,国家科委副主任李绪鄂与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在共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协议书上签字,《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199012月,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式剪彩动工兴建。

——招商引资掀高潮。厦门经济特区坚持引进外资与国家需要和特区发展紧密结合,重点引进生产型、技术先进型、出口创汇型“三资”企业。到1991年底,全市累计签批外资项目1138项,合同外资总额24.9亿美元,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3.2%,外向型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19844月,厦门经济特区驻港对外经济贸易总代理——香港兴厦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

19859月,新加坡大华银行厦门分行成立,是第一家获准在厦门特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

19851218,福建省第一家四星级酒店——中外合资的厦门悦华酒店开业。

198512月,厦门第一家港商独资企业宏泰电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随后宏泰在厦门投资兴建了福建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厦门宏泰科学工业园。

19871118,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我国境内建立的第一家美国商业银行——美国建东银行厦门分行开业

19887月,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码头同益码头建成投入使用。

19891月,厦门感光厂与美国柯达公司签订成立厦门福建感光材料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生产感光材料的大型企业

 

——加强友好往来。厦门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日益显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政要和国际友人的来访,加深了相互间的交往与了解。

198312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厦门。 19859月,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来厦进行友好访问。

19859月美国前总统查德·尼克松参观访问厦门。

19873月,加拿大总督让娜·索维访问厦门。

19886月,波兰部长会议主席兹比格涅夫·梅斯内而访问厦门。

19905月,巴巴多斯总理劳埃德·厄斯金·桑迪福德访问厦门

19916月,赛舌尔共和国总统勒内访问厦门。

 

(五)前沿平台显效应

实现“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是厦门人民的神圣使命。自建设经济特区起,厦门就大力拓展对台经贸合作和两岸民间交往。1988年成立厦门市对台经济决策小组,统筹对台工作,制定了“以台引台,以侨引台,以港引台”策略,实施各项对台优惠政策和措施,日益凸显厦门对台工作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作用,厦门因此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最早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加强厦台经贸交流。19846月,第一家对台贸易企业——丰顺贸易有限公司成立。19857月成立了厦门第一家台资企业——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1989322,台湾工业园区首期工程动工,园区位于湖里工业区,首期工程占地8万平方米90年代初,引进海沧“901”工程虽最终没有建成,但它启动了海沧的建设,提升了厦门的对外影响力,推动了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热潮。

——促进两岸民间交往。19879月,台湾《自立晚报》首次派记者进入大陆参观访问。19871111,首批经台湾红十字会签证的43位台胞乘“鼓浪屿”号轮抵厦。19881012,厦门红十字会在二担至青屿海域将不慎落海的台湾青年许志淞交台湾红十字会领回,这是两岸红十字会组织自1949年后的首次接触。19917月,台湾红十字组织首次组团访厦。19917月,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率团访问厦门,这是双方有“官方”背景的机构首次接触。19917月,厦门红十字会首次登上金门岛。19901210,台湾红十字组织交接作业专用船由金门直驶厦门东渡港,接回6名非法滞留大陆的台湾人。

(六)南巡讲话添活力

1992年春天,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再次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充分肯定了特区姓“社”不姓“资”,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认识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述,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带来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特区发展进入快车道。

(待续)

州委编办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