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特区(一)

【来源: | 发布日期:2015-10-20 】 【选择字号:

走进厦门特区(一)

 

临夏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副局长、厦门市委编办主任助理(挂职)

周学玉

20151010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走过了整整37个年头,厦门经济特区也经历了34个风雨兼程、高歌猛进的不平凡岁月。

7个春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中国的改革开放,却开启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新纪元,抒写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厦门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肩负着解放思想、对外开放、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使命。30多年来厦门始终按照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殷切期望,以“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厦门模式,创建了一个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亮丽窗口,谱写了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壮丽画卷。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海拔5——339.6,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全市户籍人口203.44万人,常住人口381万人。 

201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273.5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90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25元,比上年增长8.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20元,比上年增长10.6%

一、艰苦创业,开创历史新纪元

厦门,我国东南的一座滨海小城。改革开放前,这里曾是台海两岸军事高度对峙的海防前线。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炮火硝烟,老一辈厦门人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厦门以其特具的“五缘”优势,被推向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为改革开放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历史垂青于厦门,机遇选择了厦门。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正式破土动工。从此,厦门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沤心沥血,冲破旧体制束缚,“摸着石头过河”,以大无畏的先驱者姿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迈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勇敢担负起中国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历史使命。

(一)一声春雷震四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伟大设想。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揭开了我国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二)当年前线炮声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海两岸军事对峙、局势紧张,厦门作为海防最前哨,长期笼罩在炮火硝烟之中,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80年厦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仅6.476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8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1.41亿元。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06元;农民人均收入210元;人均居住面积4.1平方米;厦门市区面积14平方公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1.6:57.8:20.6。

(三)历史选择了厦门

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与金门近在咫尺。厦门和金门地缘相近、血缘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是推进“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前沿平台。厦门又是我国著名侨乡,是福建华侨进出国门的主要口岸和华侨资本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从郑成功屯兵厦岛到挥师渡海收复台湾,从闽南先祖移民到1683年设立台厦兵备道,从开始海禁到两地舟楫穿梭……厦台之间,交往频繁,渊源深厚。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谈到: “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海岸总长234公里,港阔水深,不冻少淤,其中深水岸线35公里,主航道水深8.5以上,港湾环抱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创办特区前,厦门有中小企业500多家,职工近10万人,1980年工业产值9.42亿元,是创办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依托。

特区发祥地——湖里。别称“竹坑湖”、“凤湖”,位于厦门岛西北角。改革开放前,隶属于厦门市郊区前线人民公社,系由五个自然村社组成的农村生产大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半耕半渔的落后小渔村。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历经千年守望,盼来了新时代的风云际会。她以其特有的地理、区位优势,接受了历史的选择,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四)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11015号,湖里的第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五通一平”和兴建厂房齐头并进,加工区4号通用厂房143天竣工,比国家定额工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二时间,创造了“湖里速度”。特区建设者以苦为乐,更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勇往直前,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

厦门经济特区的创办,给广大有志为特区效力的优秀领导者和建设者提供了广阔的舒展才干的舞台。他们风尘仆仆,满腔热血奔赴特区第一线,开始了思想先行、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开创性工作,用他们的智慧、胆识、心血和汗水,为开创厦门经济特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截止1983年湖里加工区“五通一平”全线展开,一批通用厂房在现在的湖里大道两侧拔地而起,南山路的技术培训中心大楼、竹坑路、华昌路的一批征地拆迁安置房以及湖里小学教学楼,职工住宅楼、湖里综合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不畏艰辛克万难——艰苦拓荒甘如饴。办公租民房,吃住在工棚;交通不便,缺少水电;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条件再艰苦,特区建设者无怨无悔甘之如饴。创办经济特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资借鉴,面对体制冲突和资金、人才短缺的巨大矛盾,特区建设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改革旧体制,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子。

不畏艰辛克万难——突破资金拦路虎。198212月,利用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贷款2100万美元建设厦门高崎机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东渡码头 ;利用国内银行贷款进行“五通一平”和建设护理加工区通用厂房 1983年底,利用日本协力基金会贷款建设厦门自来水工程、万门程控电话和微波通讯系统。

不畏艰辛克万难——多管齐下育人才。特区建设伊始,动工兴建特区技术培训中心 198310月,厦门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职业大学——鹭江大学,实行全日制走读、费用自负、不包分配的新型办学体制;举办工业大专班;为工程师举办的在职英语补习班;委托厦门大学代培特区外语,财会专业人才。  

不畏艰辛克万难——改革体制促速度。1983720,福建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为加快特区建设工程速度,本着“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的原则,颁布了实行经济责任制的202号文件。1983923,福建省副省长张遗在厦门召集会议,对湖里加工区和东渡港区建设分别进行研究,指出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特区更多的自主权。

(五)领导的关怀

厦门经济特区创建初期,对于如何建设经济特区,大家都心中无数。当时社会舆论对设立经济特区还有许多模糊认识和争论。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临视察和关心指导,极大地增强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的信心和决心。

198210月,胡耀邦总书记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听取省、市领导有关特区建设汇报;

198310月,国家主席李先念视察厦门;

19842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视察厦门;

19832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在省、市领导陪同下,视察厦门;

1983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视察厦门;

 

(六)基础设施先行

经济特区怎么建?是先盖大楼,还是先搞基础设施?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地改善投资硬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突破——19831022,厦门国际机场通航;19829月,东渡码头一期工程一号和二号泊位开始作业;近千瓦发电厂和永安到厦门22万伏输变电线路建成,为厦门经济特区提供了电力保障;万门程控电话开通,大大改善厦门与外埠的通讯条件;1983年投产的高殿自来水厂,日供水量6万吨,满足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在大力推进“五通一平”和建设通用厂房的同时,致力于引进港资、侨资、外资,创办“三资企业”。1982年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落户湖里加工区,成为外商进入厦门经济特区的“第一只探路蚂蚁”。至1983年底,全市共引进“三资企业”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794万美元。

198210月,厦门引进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投产;

19822月,厦门与晋江、龙溪地区成立三江贸易联合公司,开展外引内联,建立出口商品基地扩大出口;

1982年厦门建发公司与日本玲江国际有限公司在香港合作成立厦玲企业有限公司;

19833月,厦门市服务公司与万隆(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兴办的厦港旅游公司,经营香港至厦门之间的旅游客运业务;

19825月厦门市电子工业公司与香港新利贸易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厦新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当年生产电视机3万台,彩色摄录像机5000台套。

(待续)

州委编办领导